首页 > 巾帼风采 > 创业女性 >

崔宝茹:食用菌让她走上富裕路
2012-08-30 08:20:13   来源:   评论:0

      崔宝茹,是河北省平泉县卧龙镇庙后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。自从该县政府从南方引进食用菌生产项目以来,她就开始走上了靠着从事食用菌产业致富的道路,从1996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有10多年的时间了。在这些年的创业过程中,她曾经经历过失败之后的苦涩,但也尝到了成功之后的甘甜。现在她的食用菌生产已经小有规模,成为全县的典型,而且在她的带领下,周围的很多妇女都走上了依靠食用菌产业致富的道路,之所以取得这些成绩,其中有政府的帮助,家人的支持,朋友的鼓励,更多的是她自己的努力。
    作为大山脚下农民家的孩子,她深知农民的贫穷。初中毕业便加入了打工的潮流,做了一名打工者,几年的打工生活,赚了点儿钱,可打工总不是长久之计,年轻还行,老了怎么办?于是她决定回家来寻找致富门路,搞纺织业、种植业,但年底一结算也只是够年吃年用,没有积累。
    正在她一筹莫展之际,县农业局开始大面积推广食用菌栽培,并请来外地的技术专家。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好机会,于是就借了5000块钱,第一次培植了5000袋的香菇。在农业局的指导与帮助下,香菇渐渐生长,她整个人几乎都长在菇棚里了。每天守在棚里,随时关注着各种能够影响香菇生长的因素,生怕出一点点的闪失。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,又是刚刚接触到香菇,对这方面的专业技术懂得太少,所以她不放过每一次技术人员来指导的机会,认真学习,并且还经常到县里找这方面的专家求教。辛苦没有白费,香菇出菇了,而且非常好,当年就挣回了成本,还有点小小的效益。人们都说万事开头难,虽然没赚多少钱,但这样的起步已经让她兴奋不已了。第二年搞了“盘式香菇”,同样的辛勤劳作,同样的旋转在香菇周边,但是这一年却损失了3000多盘,金额达1万多元。这件事对于她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打击。她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去走,食用菌产业是去是留?如果走下去,她是否还能承受得住失败、亏损的打击,更别说已是欠债两三万了,回顾两年来的种种情节,遇到过的种种情况,分析了种种原因,总结了种种经验,她深刻体会到自身技术的贫乏,不仅仅是她个人,还有周边的更多农民、更多姐妹。周边的环境及自身的情况使她意识到了一点—技术,她缺少的是技术啊。她下定决心,必须采取行动提高技术水平。说干就干,为了在第一时间里就能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,当天她就收拾行囊,乘车南下,路途遥远,交通不便,人多拥挤自不必说,一路上换车再换车,辗转奔波中终于到达了目的地----浙江建阳。前来接站的朋友一见到她就调侃说:你怎么成了大熊猫?她也随之说道:管他什么猫,能学到技术就是好猫。”在朋友的帮助下,她顺利地见到了技术人员,并参观了他们的食用菌基地。看到这里的基地以前,她从来不知道香菇还能在人工培植的情况下长得这么好。想到家里贫困落后的小山沟,她认真学习香菇栽培技术,决心把这里好的致富经带回去。一回到家,她就马不停蹄的召集村民,一家家、一户户,聚在一起,给他们讲她所学到的一切,完全忘记自己已是两天多没有合眼的人。这样一来,来找她询问的人就更多了,每天是刚送走这帮又迎来了那帮,但她总是不厌其烦给他们讲解。有的村民见此就半开玩笑的说:“崔老师每天要教这么多学生,明天该收钱了。”她笑了笑说:“收啥钱,只要大家都能有效益,都能有个丰收,那就是给我最好的回报。”就这样,在这个冬季里,她光顾给大家传播技术却把自家的备料之事给耽误了,当他她着手备料时,一个严峻的问题出现在她的面前:种植香菇必须是特殊的塑料袋,而现在货源紧缺,根本买不到了。这怎么办?她只顾着考虑怎么把香菇种好了,却从来都没有考虑过原料的问题。她急得每天都围着大棚发愁,但发愁肯定解决不了问题,只是坐以待毙。经过多方打听,得知保定有个保塑集团时,她立刻就踏上了去往保定的路。那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,买不起软卧车票,只能睡在硬邦邦的硬座上。冬天夜里的火车格外寒冷,虽然从家里出来已经穿上了很多保暖的衣服,仍抵挡不住从车窗缝钻进来的寒风,经常把已经极度疲倦的她从朦胧中冻醒。她在车上一直蜷缩着,不知道被颠簸了多少个小时,最后终于听到广播里传出了那个她盼望已久的站名——保定。下了车她来不及看一眼这大城市的壮观景象,更顾不上往已经叫了一夜的肚子里填点东西,就打听着直奔那个塑料厂了。可到了那里迎接她的却又是一个打击,人家的产品根本不是塑料袋,跟咱没任何关系。出了塑料厂的大门,她的心情沮丧到了极点。走在大街上,她想既然已经来了,就试着打听打听别的地方吧,毕竟是大城市,东西应该比家里那边多一些。带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念头,她在保定的大街上游荡了一天,居然真的让她问到了一个叫“微生物研究所”的地方。她来到这个研究所,没费多大劲就找到了她要的塑料袋。下面的事情不必多说,解决了问题如释重负的她自然是很高兴。这次经历让她受了不少的苦,但也让她终于找到了自己急需的东西。
    新的一年开始了,这一年她更忙了,忙自家的还要忙乡亲的,钻出这个菇棚,又钻进那个菇棚,从早一直忙到晚,忙的常常忘记自己是否吃过午饭。虽然累,但她并不觉得苦。从备料到出菇经历几个月时间,这期间不乏出现问题,但较之以前,已有很大提高。
    伴随着出菇期的到来,问题也随之而来,看着家家户户那么多菇,她们要怎样才能销售呢?就平泉县的销售量怎么能全部售出呢?如果搞市场,可她们的生产量又远远不够,她既然带动了大家种菇就有责任帮着销售。于是她开始联络朋友,朋友又找朋友,就这样,她们的香菇因质量好基本售出,这一年她生产了7000袋,赚了14000元。有了丰收自然喜不胜收,但看到没有成功、赔了钱的姐妹,她的心里又很不是滋味,毕竟大家是在她的带领下才走上发展食用菌这条路的。她帮助姐妹们找到失败的原因,就是生产技术不过关,技术跟不上香菇怎么能长好呢,所以她又跑到县里,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给大家讲课,使菇农系统地掌握了各项食用菌栽培技术。
    虽然架式菇质量不错,但单位面积生产量少,对于在外边市场的需求量还是远远不够,而在本地却难形成市场。到了出菇季节小商小贩前来收购,故意压价,菇农辛辛苦苦一年,好菇却卖不上好价,所以她又转变思路,以协会的形式组织建立了食用菌保鲜厂和菌种厂,投资20万元,建成保鲜库一座,一次性可贮存食用菌13吨,并建了试验示范场地8亩,年栽培香菇10万袋,纯利润15万元,该厂充分发挥技术优势,为农户提供优质菌种,无偿技术服务,为我县食用菌创出了一条新路。
    “架式菇”属低温变异型品种,在6—9月高温季节里就不能出菇了,为了填补夏季高温无鲜菇的空白,她决定再次南下引进新品种---“地栽菇”。2004年8月她到浙江考察学习,炎热的天气,闷热的菇棚里,尽管浑身是汗也阻挡不了她求知的步伐,一个月的期间她学习了地栽香菇的生产技术和经验。回来后,自己生产20万袋地栽香菇进行实验、示范,每天起早贪黑,精心照料,惟恐出现一点点技术和经验上的差错,总体来说还是成功了。但她要求的是100%的成功,于2005年6月中旬她再次到南方学习出菇管理技术和经验。
    现在,她已全面掌握了地栽菇的生产流程,去年租地20亩试种地栽香菇20万袋,一年下来,收入60多万元,效益可观。今年,又扩大规模,建成占地50亩的香菇园,地栽香菇50万袋,年可收入150万元。长年雇佣女工13—20余人,女工每月纯收入达到500元以上,不仅推动了全镇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,还掀起了当地妇女靠食用菌致富的高潮。去年,她被评为省级“双学双比”女能手,成为全县致富的典范。面对成功,她说:“是食用菌让我走上了致富路,我会继续壮大这个产业,带领全镇妇女姐妹一同走上富裕路!” 
相关图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