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教师的学校
时间:2013-09-09 10:48:25 来源:

   曹玉华指导学生握笔 本报通讯员 李海增 摄

  
     南阳妇联网讯    这是一所只有一位教师的学校,一个人充当多重角色:校长,老师,承担着从学前班到小学一、二年级的教学任务;保育员,炊事员,照顾着学生在校时的生活起居。
    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教学传奇:一个农村女教师,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孤寂和困难,坚守深山44年,为山里娃们编织着走出大山的梦想。
    传奇发生在内乡县瓦亭镇药山小学陆山教学点,主人公叫曹玉华。
    那山·那校
    9月7日一早,记者徒步翻山越岭,走近了那山那人那学校。
    从瓦亭镇向西,连绵的群山一直延伸到淅川县的马蹬镇丹江口库区,陆山教学点就位于距离瓦亭镇30余里的药山村境内。从药山村部出发,顺着布满荆棘的蜿蜒小路,再徒步爬山20余里,才看到了半山腰上的陆山学校。
    两间平房孤零零地立在半山腰,周围都是茂密的山林,还有两间刚建成的新房正在粉刷。
    见到记者到来,两手沾满水泥的曹老师一脸激动:“新房建好了,秋期开学,娃儿们吃饭、住宿再不用遭罪了。”原来,近两年学生增多,原有的房子不够用,学生吃饭住宿成了问题。今年县教育部门专门拨款建起了新房。
    “陆山教学点建于1969年,由于到村部学校山高路远,周围五个村民小组的孩子都在这里上学。从建校起,曹老师就一个人在这里任教。”随行的药山村村委会主任李天顺告诉记者。
    那人·那情
    从这位药山村“当家人”口里,记者了解到更多曹玉华的故事。
    曹玉华本是淅川县马镫镇人,高中毕业后嫁到了药山村。陆山学校建成后,她被村民一致推选到学校任教,从每月3块钱、6个工分的代课教师干起,到1990年考上师范转正,经历了从代课教师、民办教师到公办教师的转变,唯一没有变化的,就是一直坚守在这个偏远封闭的学校。
    早几年,学校条件简陋,教室是土坯房,课桌是用石头搭木板垒起来的。吃水更难,要翻山越岭到山沟里去挑,挑一担水要一两个小时。新分来的教师教不了几个月就走了。望着大山里孩子们期盼的眼神,曹玉华下决心在这个深山学校扎根。
    2008年8月,曹玉华已到退休年龄。在淅川县马蹬镇做生意的儿子说“来照看孙子吧,你一个人在校我们不放心。”她却告诉儿子:“咱老家偏僻,吃水又困难,老师们都不愿意来,陆山的孩子更需要我。”就这样,她又回到了她深爱的学校,与大山里的孩子们朝夕相伴。
    曹玉华像一根山藤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,一头青丝染成了白发。
    那娃·那恩
    寒来暑往,每年都有二十几个孩子报到上学。这些孩子们,分散在附近的几条山沟里,山路崎岖再加上野兽出没,必须得有人接送,尤其碰到大雨天,山洪裹挟乱石汹涌而下。为了安全,每天下午放学,曹玉华总是分几路把孩子们一一送回家。多少日子,她都是踏着落日放学,披着星星回校;多少次,她摔得泥一身水一身。
    除了上课和护送学生,曹玉华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,就是负责几十个孩子的午饭。她还在山腰里开辟了一块菜园。李天顺动情地说:“像这样的教师真是少有呀,曹老师把学生当成了自家孩子!”
    2007年8月6日,曹玉华在家做饭,学生胡晓晓发了高烧。孩子没爹没妈,跟着爷奶生活。情急之下,曹玉华和丈夫一起抱着孩子去看病。当她回来时,自己家的房子上浓烟滚滚,她家的房子着火了。这一年,无家可归的她只好搬到弟弟家中住。
    去年冬天,为到学生陆宏恩家补课,曹玉华下坡时不小心一连翻了几个跟斗,成了一个“雪人”。陆宏恩一家人见她激动地说:“这么大的雪,你怎么还来呀?”
    几十年里,曹玉华教过的学生,有30多个考上了大学,走出了深山。每到春节,一声声电话祝福成为她最大的幸福。而她历经几十年探索出来的复式班教学法,也于1995年荣获中南六省复式班教学成果奖,被评为贫困落后山区的先进教学模式并进行推广。
    如今,被药山村群众奉为恩人的曹玉华,仍在这条山路上坚定地走着。她,已经在陆山教学点整整教了三代人,连那留在山路上的每一个脚印,也深深记住了她。 

Copyright?2023 南阳市妇女联合会 Allrights reserved

技术支持:南阳网豫ICP备13023795号